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09节  (第2/2页)
基本原则,就彻底崩塌了。小皇帝也成了忤逆不孝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第二道诏书,由老七来念。    “……大赦天下,普免钱粮……”    由于玉柱的坚持,除了十不赦之徒外,其余的罪犯,一体赦免。    老皇帝给周家的严厉处分,正式被赦免了,从此后,周筌可以入朝为官矣。    诏书一道接着一道的颁布,等张廷玉出面的时候,就和小皇帝的兄弟们,息息相关了。    “……为避当今天子讳,诸皇子之名讳,著改胤为允……钦此。”    “臣允佑领旨谢恩。”    玉柱觉得有趣之极,来时,老七是胤佑,回去的时候,就变成了允佑。    堂堂和硕亲王,名字被改了,还要谢恩,唉,万恶的皇权砖制社会啊!    十几道诏书和旨意发下去之后,和满洲旧勋贵们比较相关的是,赐银问题和晋爵问题。    王公大臣的晋爵问题,涉及到和皇家亲疏远近的麻烦事,特别复杂,需要从长计议。    因为西北一直在打仗,国库较为空虚,辅臣们集体商议好了:亲王赐银一万两,郡王五千两,贝勒和贝子三千两,奉恩镇国公以下,从一千两到一百两不等。    赐银的重头戏,是大犒三军,尤其是拥立有功的九门步军和新军。    七七八八的花销之后,国库的存银,急剧减少,全面告急。    赐银的事情,属于是稳定朝局的重要举措,非赐不可!    不赐或是赐太少了,军心不稳,满洲勋贵不稳,群臣不稳,宗室王公也不稳。    想当年,宋太宗率军灭了北汉之后,承诺的赐银,完全没有兑现。结果,军心士气大衰。    高梁河车神的丑闻,流传数百年,经久不息。    客观的说,清军入关后,深刻的吸取了前明藩王遍地爬的教训,对宗室王公的爵位作出了合理的限制措施。    除了几个世袭罔替的王爷之外,其余的王爷即使是皇帝的手足,也要逐代降袭爵位。    奉灵回京的路上,玉柱接到了密报,隆科多的死,好象是戴铎暗中所为。    戴铎是老四的心腹谋士,这么多年下来,帮着出了不少的鬼主意,坏主意。    隆科多毕竟是玉柱亲爹,那些年玉柱尚未崛起之时,多亏了隆科多的明帮暗助。    再说了,玉柱假死之时,隆科多的表现,配得上玉柱真心诚意唤一声:父亲。    玉柱当即哭着去找老五和老七,狠声道:“五哥、七哥,你们帮不帮我出气?”    于私,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于公,没有玉柱的支持,老五和老七焉能大权在握?    老五和老七,没有任何理由拦阻玉柱报仇雪恨,于是,灭戴铎五族的旨意,顺利出炉了。    有清一朝,别看是外族统治,始终忌惮天下汉人群起造反,灭三族已经是顶天了。    如今,灭五族的旨意一出,天下人皆惊!    因玉柱是兼祧两房的缘故,隆科多和庆泰都是阿玛,将来,难道说,要立两个太上皇的天下奇观么?    现在,人死不能复生,只能怪隆科多没福气了。    不过,将来也许会困扰玉柱难题,也迎刃而解。到时候,只立庆泰一人即可!    为了表示孝道,在老五和老七的坚持下,老皇帝的梓宫,正式停灵于乾清宫的正殿内。    这么一来,垂帘听政的地点,就要另选了!    毕竟,老皇帝已经驾崩了。但是,天下政务也绝不能有丝毫的耽搁。    老三阴恻恻的说:“照我看啊,不如选在皇极殿?”    众所周知,皇极殿是内廷外东路宁寿宫的正殿。    别人肯定不清楚,玉柱却是心里数。    历史上,弘历让位不让权后,就是在皇极殿内,临朝受贺。    老五的汉文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老七读过不少书,但是,毕竟不如十年寒窗的进士和翰林们,他也没明白老三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老五和老七,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到了玉柱的身上。    玉柱心里清楚得很,老三这是故意想欺负老五和老七没文化,不知道皇极殿的厉害之处。    但是,玉柱却没吱声,而是瞥了眼张廷玉。    张廷玉何等聪明?    他心里有数得很,玉柱的意思是,衡臣啊,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    张廷玉随即挺身而出,大声反驳道:“皇极殿与前明太和殿同名,非母后皇太后垂帘之所也……”    据张廷玉引经据典的介绍,皇极殿本名奉天殿,前明嘉靖时改称皇极殿。顺治二年,改名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康熙朝,又改为皇极殿。    众所周知,凡是和太和殿沾边的宫殿,都属于是皇帝的专用之所,任何人不得僭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