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6节  (第1/2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家曾为百姓带来丰衣足食、繁荣安定的太平盛世,曾建立庞大的帝国,但后来它腐朽了,衰败了。    武宗确实没有遗憾,他看透一切,他尊重所有人的选择。    九宁翻开札记,缓缓念出其中几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这江山,不是哪一位君王的,它属于老百姓。    李昭脸色微变。    九宁合上札记,“堂兄,如果现在你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可以在几年内结束乱世,但必须换一个君王,一个是李曦继续做皇帝,而分裂的局面还要持续一百年,你会选哪一个?”    李昭垂下眼眸,朦胧的夕光打在他脸上。    九宁知道他的选择。    李昭会选第二个,因为他是李家儿郎,他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荣耀。    至于在这一百年的纷争中百姓们将遭受多少痛苦……李昭会关心,会同情,但在他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牺牲。    但是老百姓们愿意吗?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血肉铸成的生命,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所追求的的一切,不过是安安生生过日子而已。    豪强权贵有私兵保护,有钱财傍身,他们没有。    他们无力反抗,无力拯救自己。    但至少,他们有权力选择跟随谁。    “堂兄。”九宁扭头,看着李昭,“王朝迎来末路,节镇拥兵自重、宦官秉政、官员昏庸、门阀斗争、流民起义……这些都只是表因,底子烂透了,即使能拖延一时,以后还是会被推翻。”    新的权贵已经崛起,他们迫切需要迎来一个崭新的王朝,一个重新确立规则,让他们可以顺理成章改头换面的王朝。他们将成为新王朝最忠实的拥护者。    底层老百姓不关心大明宫的主人到底是谁,谁能让他们吃饱肚子、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他们就效忠于哪一方。    王朝更替,势不可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夕光渐渐黯淡下来,李昭咳嗽几声,轻轻道:“你呢?你选第一个?”    他忽然笑了一下,“妹妹,你心系百姓。”    九宁沉默了一会儿。    是啊,她选第一个。    不是因为她有多无私,多伟大,只因为她是一个人。    一个普普通通、有自己的私心、曾因为被逼着做好事而不胜其烦的人。    也许真正的她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恶魔,也许她犯下不少罪行,也许未知的力量惩罚她的目的就是逼她做一个好人……九宁曾经拒绝承认这一切,但这一世认认真真走这一遭,她不得不承认,她真的喜欢好人。    被温柔对待,被其他人呵护珍视,于是也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善待其他人。    九宁轻笑,将札记递给李昭。    “我会尽力守卫长安,保住宗室,保住它的尊严和体面。”    李昭接过札记。    “那这江山呢?”    “我不知道。”九宁抬手掠掠发鬓,“我扛不起,堂兄,你也扛不起。谁能平定中原,结束乱世,还天下一个太平,谁有能力扛,谁能扛得住,就由谁来扛吧。”    第113章    天黑了。    大明宫内灯火辉煌, 彻夜不息。    伤兵全部依序撤进内城,同样进内城躲避乱军劫掠的老百姓自发帮忙搬运守城器械,一架架□□送上箭楼,所有官员都出来守城,长剑在夜色中折射出一道道寒光。    九宁头戴玉冠,一袭皂色锦袍, 像模像样佩了把宝剑,在卢公和刘将军的簇拥下登上城头。    夜色浓稠,看不清远方群山轮廓,黑色原野之上散落一地密密麻麻的摇曳星光——那是敌营的篝火。    凤翔节度使虽然狼狈逃出城, 但并未损失精锐,收拢残兵后很快就地驻扎。他们的营盘扎得很稳,到傍晚时, 又有两路乱军和他们汇合。    白天时他们故意纵马至城墙下叫骂,激怒守城将士。    炎延和杨涧虽然年轻,但都不是意气用事之人,而且刚好听不大懂对方的方言, 没有理会。    刘将军这些天殚心竭虑,神情疲惫, 眉头紧锁,沉声叮嘱守城将士加强戒备。    九宁出现在城头完全只是为了激励守城将士, 不想多耽误刘将军的正事, 和卢公交谈几句, 转了一圈便转身走下台阶。    夹城内聚集了许多百姓, 夜已深了,他们还未休息,等在城墙下,林立如堵。    九宁刚步下石阶,人群里传出一阵呼声:“公主来了!”    众人激动不已,都围了上来。    “公主,京兆能守得住吗?”    “公主,圣人还在成都府?圣人什么时候回京兆府?”    “公主会离开京兆吗?”    亲随立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