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24/33页)
为强烈,不久便重新建立了飞机制造公司,专注军事飞机的研制生产,并加入了戴高乐组织的“法国人民联盟”,成为了国会议员。1948年,达索公司推出了法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暴风”,随后研制了“神秘”系列战斗机、“幻影”系列战斗机、“军旗”战斗机、“巴尔扎克”垂直起落试验机等,为二战后法国航空事业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1967年,达索公司与布雷盖公司合并,实力进一步加强,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主要厂家之一,其跨世纪产品“阵风”战斗机与欧洲“台风”、瑞典jas-39“鹰狮”被并称为“欧洲三雄”。 达索在飞机设计方面具有独到的思路和眼光。他有两句名言:一是“一架漂亮的飞机就是一架好飞机”,其间溢出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另一句是“对一种飞机,一次只能进行一项重大改进”,充分体现了法国航空工业脚踏实地的“渐进渐改”原则。这种思路在“幻影”系列战斗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新颖、美观、实用、百变的“幻影”使法国“短频快”地返回到航空强国的行列。1986年4月18日,达索逝世,时任法国总理希拉克在致词中讲到:“达索的逝世是法国的一大损失。他是在世界航空史上创下了光辉业绩的几个幸存的先驱者之一……” 更为令人称道的是,事实证明,达索对其后代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达索公司的第二代传人塞日尔达索、第三代传人罗朗达索不仅没有在“啃老”的质疑声中掉链子,而且更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将达索公司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以飞机制造为主、兼营多项产业的21世纪法国经济引擎。 1.17 f-15与f-16:美国霸权的象征 经过越南战争的检验,美国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机f-4暴露出低空机动性方面的严重缺陷。为此,美军开始放弃一味追求高速,而开始强调战机的综合性能,研制出当今最具影响的战斗机f-15与f-16。 研制思路转换 在“速度与航程决定空战优势”的理念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登场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以高空高速为发展目标,时速达到2~2.5马赫,但这种看似华丽的转身到了实战中却屡屡碰壁。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真正的空战主要还是在0.6~1.2倍跨音速范围、6100米以下高度展开,超音速优势很难展现出来,而在低空或超低空近距离格斗中,二代战机的机动性和武器配备有时甚至不如一代战机。在越南战争中,二代名机美制f-4“鬼怪”就时常败在一代米格飞机的手下,这促使美国航空工程师们开始重新梳理设计思路,也促使美军决定研制新一代超音速制空战斗机,将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及火力配置作为重要的设计标准。 在这种新思想的指导下,美国空军于1968年9月发出新机招标,要求该机具备较强的夺取制空权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麦道公司据此研制了f-15“美利坚之鹰”多用途战斗机,1974年11月正式交付部队,开启了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时代。 f-15的确不负众望,只是其优异的性能也伴随着美军都难以承受的高价—单机4000万美元。这连美国空军在订购时都要考虑再三,甚至只有在重要的战争中才舍得使用,别的国家更是难以承受。因此,美国空军希望开发一款更经济实惠的轻型战斗机。该计划很快诞生了数种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作战能力强、价格又低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方案。最终,美国空军于1975年1月选定了通用动力公司的f-16,而来自于诺斯罗普公司的主要竞争机型则在后来的美国海军轻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招标中胜出,即f/a-18“大黄蜂”多用途战斗/攻击机。 高低搭配 f-15与f-16一重一轻,一个高端一个经济,两者互为补充,是三代战机的经典之作。f-15比f-4稍大,长19.4米,高5.6米,翼展13.1米,最大速度为2.3马赫(2443千米/小时),升限18300米,作战半径1200千米,这些数据与二代战机f-4相当。而f-16身姿轻巧,长15米,高5米,翼展10米,属于不折不扣的小飞机。 作为三代战机,f-15、f-16与二代战机的主要区别则是新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尤其是机动性。f-15机身大量采用了高强度而低密度的钛合金材料,使爬升速度、转弯性能等机动数据大为改进。后来的f-16更是大量采用最新航空科技成果,其先进程度不亚于昂贵的f-15。例如,f-16首次将机翼、机身融为一体,结合处平滑过渡,在减小飞行阻力和飞机重量的同时,提升了飞机强度,而且压缩了雷达反射面积。该机座舱为气泡形,飞行员座椅较高,视野开阔,向上达到360度。这种翼身融合设计和气泡形座舱盖被后来众多歼击机所沿用。此外,f-16飞行员的座椅能向后倾斜30度,并将驾驶杆装在座椅的扶手上,从而可以提升飞行员的抗压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下对飞机的控制能力。 三代战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先进的机载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